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旅途上的所見所聞.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旅途上的所見所聞. Show all posts

Tuesday, 30 March 2010

Family Matters


        Family,家庭。家庭相關的英文,其實對我們有點難。



        每次補習班代課碰到兩種課我最煩也最開心,一種就是家庭親戚、另外一種是節日節慶。



        都是爆多的補充內容。課程活了,但是問題就多了。



        我們分表哥堂弟表姊堂妹,國外一律叫做cousin。我們忙著盤算到底是姪子是外甥的時候,他們一個nephew就解決;女生,是niece。祖父母,不管內的外的,一樣是grandparents。



        所以講到乾媽乾爹這個概念,常常會傻住。後來我一律用相近但是不完全一樣的god mother, god father取代。



        喔喔喔,教父。然後就被質疑說教父不是一定要信教才有?



        其實沒有耶。男友是自己姪子的教父;但小孩爸媽不太進教堂。



        所以米果出生後,剛好男友來台灣。我帶著他去見自己乾兒子,然後跟他說,小孩的媽希望他做乾爹,這樣乾爹乾媽一家。他呆了一下,然後就答應了。



        養父養母呢?Adoptive parents。有時候查字典會查到foster parents這種字眼,但那比較像是寄養家庭的概念。雖然國外很多寄養家庭一養就是養到成年,但有個關鍵的差異。



        Adopting是私人的決定,個人進行;並不會受到政府費用上的補助。或許政府本身有兒童養育福利,那不算,那是每個有小孩的家庭都會領取的。你要哪個孩子,自己可以選。



        Fostering是要跟政府相關單位登記的;受到社會福利機構定期監督,而且每個月都會固定額外領到一筆養育補助費用。所以美國的foster family往往是一票的孩子。送到家裡來的孩子,除非鬧事搗蛋你無法管教要求社福機構重新安排,是沒得選的。



        然後男友有一次提到他爸爸有個adopted brother。'But he wasn't really adopted, my father and he kind of adopted each other...but it wasn't legally, you know?"



        I totally do not know...我整個聽的霧煞煞。



        然後他跟我解釋,兩個人感情很好,很像親兄弟。喔喔喔,死忠兼換帖。或者現代講法叫麻吉。



        於是發現我也有adopted twin。我們不但是領養的姊妹,我們根本是異父異母雙胞胎。



        然後我有很多的adopted families。國中死黨們的家庭,大家都熟到彼此爸爸媽媽都熟到會不時問問另外那幾個女孩的消息。



        我想我很喜歡這個詞。



        順道一提,有時候國外也滿麻煩的。她們會說到什麼second cousin, third cousin, second cousin twice removed...那種無敵複雜的家庭關係。現代人比較少提,但是考據的時候會有。



        那不是排序啊。不是說家裡排行第一第二。



        那比較接近中國人,什麼樣的概念呢?



        舉這個例子吧。我媽媽有個舅舅,他有個兒子。這個兒子,對我來說,就是表舅。他的小孩,跟我同輩,是我的什麼我不確定。但這個,就是second cousin。



        也就是cousin了兩次。



        依此類推,third cousin就是再往外推一層,cousin了三次。至於second cousin twice removed...這個太複雜,除了歷史學家會用到,一般問老外也不會有幾個人懂。簡單說就不是同輩分的。例如剛剛說的表舅,就是first cousin, once removed。



        有興趣可以去讀讀看wikipedia的說明



        

        (圖片來源:英文維基百科/source: wikipedia)



        再PS。你注意到了嗎?這個標題有兩個意義。

Saturday, 10 October 2009

Did you know?


有鑑於上週有人莫名跑到我這裡亂吠的事件。



我只是分享一部短片。並沒有認定中國印度是我祖國或者美國觀點一定正確。



但是,美國人的國際觀還有未來觀讓一位老師做出這個比較。對於一些認定台灣最棒最強的朋友來說,或許有必要看看這種資訊。



人自謙,才能有機會去成就大事。一個國家也是這樣。







Friday, 2 October 2009

中國人台灣人華人


        還不都是地球人?



        在英國待了將近三年後,對這樣政治敏感的議題其實很有感觸。我曾經聽說過,對有些人來說,是不是Taiwanese非常重要,到私底下不跟中國大陸來的Chinese同學相處的地步。



        好在,我們班上、宿舍裡都沒有這種問題。或許是我很幸運吧。



        其實對外國朋友來說,很多時候Chinese代表的是一個種族,而不是單一國籍的人民;所以當有人振振有詞的說I'm not Chinese, I'm Taiwanese的時候,對他們來說是創造了另外一個新的種族民詞。



        所以人家只能尷尬的愣住,然後恍然你在講的,是國家地位問題。



        午休時看到陳昭榮寫的部落格文章上了新聞。



        我想起有一回四個室友請了班上四五個中國同學一起回我們家吃飯,招呼著唯二的兩個台灣女孩一起吃特色料理。少數族群的我們,一邊聽著她們講各自家裡的笑話,一邊默默扒著飯,想說拜託不要問統獨問題...



        一個男孩突然傻呼呼的大聲吆喝:欸,那麼,你們是想統一還是怎麼著?



        兩人對望一眼,臉上三條黑線還沒來的及冒出來,男孩旁邊兩個女孩大力的往他頭上拍下去:人家本來就是獨立的國家,你別無聊了扯什麼政治。



        一陣大笑,我們說:原來你們已經幫我們獨立啦?謝謝謝謝...



        這個話題就此結束。從此以後我們聊的是晚餐要吃什麼、哪時候有空一夥六個人圍著圓桌一起吃飯、什麼時候一起去逛街、誰的報告要怎麼寫...



        講的是同一個語言,那個根源是一樣的,難道不夠嗎?



        一起念中英翻譯的女孩們,彼此之間只分是不是火星人。至於哪個國家來的,只有碰到各自特殊中文用詞才會突然發現:so there is a difference!



        時間久了,台灣來的女孩繞著京片子說下崗;內地來的女孩笑著罵"么壽"。



        其餘的時間呢?逛街、吃飯、拼報告、趕作業、抱頭哭、愛上、失去、生病、發肥、消瘦...一起有的生活,一起有的記憶,一起的曾經。



        Taiwanese or Chinese doesn't really matter anymore.

Saturday, 25 April 2009

打包中


        這一次打包跟裝箱,感覺差好多。



        過去兩年半以來,我打包行李的次數,不能說少。每一次都是快快樂樂的時候多一點。搬家的次數也是數一數二,每次頭痛不已的只是在於東西太多,箱子太少;重量本身很少是問題。



        過去一週,我致力於把未來半年一年內要用的東西,全塞進一卡皮箱一個紙箱裡。工程浩大到,紙箱從小換到大,皮箱裡的東西已經精簡到不能再精簡。



        結果秤起來還是過重,馬的。



        於是重新開箱,打算晚上來慢慢淘汰一些不急而且沒有絕對必要性的東西。要回家,卻一點也沒有高興的感覺。



        對我來說,英國已經是我的家了吧。卡先生家裡對我都很包容,已經被當成家裡一份子在疼愛。卡家老爸老媽每次見到我總是親切的問東問西,招呼我放輕鬆。上回Cal生日派對,我一整個被當成自家人。連只見過兩次面的小舅舅都摟著我肩膀大聲開玩笑。



        碰到對外國人有歧視的英國人,他們一家都很激動,反應比我這個當事人還大。



        趁著週末上午,我窩在廚房用即食布朗蛋糕粉作了兩個brownie plate,交代卡先生記得帶一盒去給爸媽。因為他每次回爸媽家,聽說兩老第一個問題都是問我好不好。



        雖然回台灣是自己的親父母,但悶熱的天氣、汙濁的空氣、擁擠的城市、混亂的交通、朝九晚五的上班生涯...怎麼想都高興不起來。只能兩人相互鼓勵,撐半年一年就回英國了。其實是想念台灣的。便宜的美食、熟悉的語言、一堆姐妹般的好友們。那都是在清冷的北國所缺乏的。就連在英國一起奮鬥兩年的丫頭們,也幾乎都在台灣了。



        英國政府放出消息,最高額所得稅將達收入的百分之五十;那當口,卡先生看著報紙嘆著氣,跟我笑著說我們移居台灣吧。



        唔...再等幾年。在那之前,我要先將北國記憶,深深的埋藏在我的一舉一動跟言行裡。櫻花盛開的季節即將過去,鬱金香誇張的展示自己,遍地的黃水仙已經枯萎,空氣裡飄著櫻花雨。



        緣份把我們帶到一起。



        那麼,緣份就會把我們再放在一起,你說。



        英國人不時興說bye,或許那就像中文的"離別"一樣冷。他們總說see you later,像"再見"一樣,帶著美好而溫暖,再相見的期許。"Later maybe never, but there's always a chance there. It might be a whole lot later, but it's later nonetheless." 剛到英國的時候,有人這樣跟我說。



        Well, I'll see you later then. x

Sunday, 18 January 2009

英式春酒


        原來,英國公司行號也有喝春酒的習慣。



        上星期,Cal不斷提醒我星期六他要排假,帶我去參加他星期六打工的公司的聚餐。他打工的地方,也是他老爸上班的地方,叫作Crown Oil,也不知道算是車廠、還是石油公司。因為聽老爸說起來,好像都有包含。每回我搬家,都是勞動他老爸去跟公司調一台小卡車來載貨。



        到了星期五晚上,我還差點忘記第二天晚上有活動,就答應Cal週五晚上打工的Pub主人說,我以後要上星期六的晚班。被Cal笑說"That was silly of ya, I told you more than five times over the week and you still forgot?"咧...我有錢賺很開心嘛...



        星期六摸摸弄弄,換好衣服打扮好,我還在懷疑說怎麼又是公司聚餐;十二月聖誕節前Crown Oil才帶著員工去城裡很高檔的日本餐廳吃飯啊。當時老爸還很慎重的問我說,日本菜好不好吃。哩咧...我是很愛吃啦...老爹你我就不確定了;唯一確定的是超市賣的冷凍照燒醬豬肉,Cal並不愛吃。當時還想說,果然老外公司比較重視年終尾牙餐會,聖誕節party之類的。



        出門前聽到狂風怒吼,雨打在窗戶上稀哩嘩啦的;想想跟老爸老媽約在有段距離的小酒館,於是兩人決定叫台計程車。等到下了車,風大到頭髮亂飛就算了,厚重的大衣跟裡面穿的短裙也是到處飄。當下想起這裙子是不是太短了,完了完了...



        在小酒館跟一票老爸老媽跟Cal的熟人先聊聊天,喝兩杯啤酒...我偷偷問Cal說:你確定這餐會不能穿牛仔褲嘛?好多人穿牛仔褲耶..."明明就沒有,說了是No Jeans Do啊...你在說甚麼啦..."阿我明明就看到一票人穿著牛仔褲...結果老爸號招我們上計程車的時候,我才發現原來只有六個人要去參加聚餐;剩下的都只是碰到的朋友而已...一整個很囧。



        車程還滿遠的,大約二十分鐘左右的路。在一個山坡上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鄉村俱樂部(媽!我出運了...鄉村俱樂部耶!),當晚就兩場Party,一個過21歲生日,一個就是這場聚餐。到了現場,我偷偷跟Cal說我覺得我裙子有點過短耶...他老兄倒是非常開心的豎起兩手大拇指。上了樓梯,一海票的員工與他們的伴正在開心的聊天,站在酒吧旁點酒喝酒。



        環顧四周,女性的裙子都比短的啊...加上上半身都是露肩露胸露背的...我的打扮相對來說還真像Cal說的,有點school girl的味道。白襯衫加上海綠色的連身百褶裙...



        幾杯飲料下肚,Cal說"I smell soup"。也是啊,從中午起床之後只吃了一碗cereal,想想還真的有點餓了。Cal老媽跟我解釋說,這餐會是每年都辦的。去年椅子底下還有貼星星,中獎的要參加跳舞比賽贏取特別講;因為有一個中獎的女生之前已經抽到獎品,所以說讓位給其他人參加;Cal的老爸於是自願。沒想到比賽項目是"The sexiest dancer"!參加者一共4名,一位老先生、一位老太太、一個年輕的小夥子,跟Cal的爹。



        年輕小夥子以為勝券在握吧,他又年輕、身材又好(沒看過Cal老爹的去相簿裡找),加上還上國標舞;沒想到Cal老爹憑著褪去襯衫的招式,贏得一致好評;急得這位仁兄開始跳脫衣舞...據老媽說,拖到剩下內褲。沒想到,還是輸給老爸。



        聽說從此樑子就結下了。(笑)



        老媽老爸也警告我們(Cal也是第一次參加),說去年的英式烤牛肉非常的raw,老爸說還看得到心跳(囧)。等到喝完了湯,聊聊天,終於輪到我們去拿菜了。主菜有英式烤牛肉跟烤火腿;配菜有烤馬鈴薯、水煮馬鈴薯、薯條、奶油花菜、青豆、水煮胡蘿蔔、跟咖哩(??!);隨便挑。我排在Cal媽媽後面,她兩樣主菜都要了一點,結果切出來的牛肉只能說...火候欠的有點過份。我於是要了火腿,夾了點烤馬鈴薯跟青菜。回到座位的時候,老媽還問我怎麼沒拿約克夏布丁。我笑笑,沒回她說我覺得我吃不完...



        老爸回到座位的時候說他也要了點牛肉,只不過他請廚師從另外那頭、烤熟的地方切...(果然,一山還有一山高)。烤火腿倒是恰到好處,香軟幼嫩。配上奶油花菜超好吃的。我吃完就飽了,Cal卻說跟吃大麥克一樣,一點感覺都沒有。還說湯因為有附麵包的關係,飽肚子多了。



        隨後上的點心倒是很令人失望。三顆小小的奶油泡芙,淋著少得可憐的巧克力醬。比較起來,我們上回在超市買的奶油泡芙簡直是浸在巧克力醬裡面,豪華多了。



        吃完飯,老闆上台主持抽獎。還頒發年度之最蠢事件獎項。然後就是開放舞池,並且鼓勵員工去纏著主管要免費飲料的時間。



        說起來,這種日子跳舞都是好玩的吧?去年落敗的傢伙竟然帶著舞伴在舞池裡跟著brown eye girl跳salsa...一整個無言到極點。我問Cal說"怎麼用這種音樂跳這個舞啊?"他還很壞心的叫我注意看,搞不好跳完還一鞠躬咧。



        不過,衝著他這麼認真;就非常想要惡搞。Cal一般打死不下舞池的,因為說自己不會跳舞;我通常為了配合他,也很久沒跳了。衝著這對salsa舞者,我們倆硬下場狂跳亂跳;我還跟Cal條件交換說:你跟你媽媽跳的話我就去跟你爸爸跳舞。結果,一開始我就被老爸彈開三步之遙! XD



        當晚還被Cal教著喝tequila,而且是全套的,鹽、酒、萊姆(酒吧只有檸檬也能將就)的tequila shot!



        比較詭異的事件,除了很堅持跳salsa得那位老兄之外,還有我跟Cal在樓下透氣的時候碰到一個已經醉得差不多,脾氣壞到不行的仁兄;醉到語無倫次還踢破人家大門。一回頭就衝著我們叫What the f**k do you want?!我們根本沒開口啊?Cal很勇敢的回他,還順便問他怎麼了。這位老兄氣急敗壞的說他老婆在樓上跟人家勾搭,他心情非常不好之流的...不過被Cal安慰下來,倒也冷靜了一點。後來上了計程車去跟司機抱怨去了。



        我們回頭上樓的時候,她老婆跟另外一個男士正在到處找他哩。



        結束的時候,大家都有點醉了吧。老媽對老爸醉到已經語無倫次有點不高興,所以先下樓等車了。我跟Cal就等著老爸跟這個招呼完又跑去跟另外一個人招呼,並切逢人就指著Cal說:這我兒子,我愛死他了;這我兒子的女朋友,我也很愛這小丫頭...



        等計程車的時候,老爸更是東倒西歪站都沒法站穩;後來乾脆坐下來就這麼打起頓來。結果車子來了已經醉倒不行得老爸還是堅持要坐前座。回程的車上,我、老媽跟一位同事的妻子都醒著。三位男士則是全呼嚕呼嚕的打起瞌睡。一直到老爸下車都下不太動,才把兩位男士嚇醒。



        總而言之,英國也有春酒啊。雖然比較起來似乎混亂成分多了很多。


Sunday, 4 January 2009

曼城新年


        早在聖誕節一過,我就興奮的問Cal說曼城過新年有啥節目。



        要知道,倫敦的煙火有名之外,愛丁堡也有放煙火的。我沒有在紐卡過過新年,但總認為紐卡應該也有小型煙火看。畢竟11月份的Bonefire night,每年紐卡都有由市政府主辦的一兩場煙火秀。當初搬到曼城後,心裡想著曼城比紐卡大那麼多,想必煙火更有看頭...沒想到Cal跟我說曼城的Bonefire都是私人放的比較多:各家pub自己在後院裡規劃一場小型煙火秀而已;還不見得每家pub都會舉辦。


        結果Cal跟我說,曼城新年也沒活動。倒是我們被邀請參加一場house party。



        新年上pub,他說,倒是不智之舉。多半開門的pub都會收門票錢,然後有甚麼特別活動。例如繳三鎊,一杯免費啤酒;繳五鎊,啤酒隨便你喝;繳七鎊,所有的酒類都隨便喝。或者說,收個五鎊然後發一份咖哩吃,這一類的。



        於是就有點害怕有點期待那場所謂的house party。期待是因為不知道有啥節目;害怕則是因為邀請者是Cal老爸的朋友(或者說Cal朋友的老爸也行);想當然爾一海票都是不認識的人。



        當天晚上,拎著一打啤酒招了計程車坐到人家門口,街坊上安靜的讓我以為活動取消了。當下就有不好的預感。



        果然,走進人家家裡,被招呼著進廚房放酒;客廳裡坐著的是一票因為新年被特准可以喝酒的青少年,聊不上話;所以就待在廚房裡...裡面全部是長輩啊~~



        老外長輩們都聊些甚麼呢?跟中國長輩們聊的話題也差不多...



        唉呀Cal你刮鬍子了耶...喔喔這位是他的女朋友耶...我兒子被我警告不準再家裡抽菸...我姪子在家裡耍脾氣被我教訓...某間pub是不是黑道在經營啊...聽說裡面會有不良交易...

        

        待了十幾分鐘,我問Cal有沒有跟朋友約見面一會喝酒。他很老實的說沒有...



        我待會把這些迷你披薩烤完就可以開動了....唉呀不要光站著喝酒喝點甚麼嘛...我戒菸的時候花了四天...真的嗎我只花了三天...喔我啊只撐了兩天然後第三天早上忙完家務覺得還是點根菸吧...



        又過五分鐘他偷偷跟我說"我可以跟他們約唷,要嗎要嗎?"我笑笑說都可以...



        吃啊吃啊不要客氣...我聖誕節去露營...廁所裡都是蜘蛛...廚房裡晚上都是飛蛾...睡在鼴鼠堆上...根本睡不著...我跑去騎越野腳踏車...太貴了根本買不起新車...乾脆用租的...我老公把聖誕樹最下面那節跟中間那節反著裝說這樣才可以放在沙發旁...



       再過十分鐘我傳了簡訊給Cal問他能不能假裝有跟人約要先走...



       八點半到人家家,硬是撐到快十一點才走出他家門。一出門Cal就說"Gosh...that was BORING..."然後說以往人很多,今年氣氛差了很多。我瞄他一眼幽幽的說,我還以為你很享受咧...賴著不走...



        他朋友打來問我們要不要在一間pub碰面,然後說門票15鎊!!Cal尖叫說怎麼那麼貴...有禮物拿嗎?結果他朋友醉到不知所云...說要去確認門票價格也沒去。當然那麼貴的門票我們是不會去的。於是就去了一間pub喝了一杯酒,然後買了外賣叫了計程車回家。



        到頭來,曼城的新年我在家裡默默倒數過的。


Wednesday, 8 October 2008

人在哈德斯菲尔德


学着用拼音打字。



一旦摸熟了大该,其实也没多困难。就是简体字看的不习惯。



速度慢慢在增加,嘿嘿。



昨天上了一天班,回到家已经累到不行。倒不是工时有所增长,只是人事经理,也就是顶头上司竟然叫我这个上班两周的打工助理帮她算所有员工的工时。



天知道我讨厌数字。听说星期五要教我怎么算员工薪水;我正在好奇可不可以要求调长自己的工资。



说起来这地方很妙。我才上班四次,已经开始经手帐务。银行转帐纪录跟代理老板以及主管签名已经算不出几次。更不要说我就要开使负则大伙的薪水。



昨天听到主管说她十一月份要旅行约一个月,评量起来似呼是盘算着要我代理她的职务。不知道该说她们太信任新人还是我给她们的印象太好。



今天没班,我跟着男友来到哈德斯菲尔德,他的学校所在地。玩玩电脑,逛逛小镇风情。算是转换心情。



过去几天背到一个极点。正式的工作还没着落,手机也坏了,电脑还是怪怪的,想玩xbox也疯狂当机。今天早上吃颗煎蛋竟然也很不顺利的吃到身上。



晚上想去看电影,希望可以顺利成行。

Tuesday, 30 September 2008

寫一篇部落格


        自從上次說要寫部落格,不是搶不到電腦;就是網路不合作,寫完要貼結果斷線;不然就是其他事情作祟,寫到一半就忙看房子、收房間、找工作去。



        八月份欠的一場三天兩夜的郊遊婚禮被寫了兩個星期期間從頭開始兩次,沒有著落。七部電影觀後感已經被拖到簡直要忘記電影內容,數目還在持續累積。



        結果,部落格沒寫成,房子還沒找著、工作現在等於在打工。房間也沒乾淨整齊到哪裡去,頂多就是垃圾桶定期被清掉。



        連續說了一個月的英文(到英國兩年這個月才開始真正只講英文過日子),覺得自己中文已經退化到很糟糕的地步。某天晚上睡覺夢到極其詭異的情境:跟男友宣布懶得講英文了,開口只講中文...詭異在他竟然全聽的懂;這也就算了,下個場景轉回台灣碰到郭瑪姬許左娜,媽啦為啥我們在用英文溝通...



        說起講英文,曼城口音給我的震撼反而大於當初聽喬地腔的莫名。雖然號稱在英國住了兩年,其實多半時間我也都在講中文,畢竟學校、家裡幾乎都講中文就通。曼城口音難懂不在於跟喬地一樣只是渾厚很多加上猛捲舌,而是抑揚頓挫整個是另外一種體系。



         另外咧,除了上次講到breakfast, lunch, dinner/supper/tea之外,我還被老爸上了幾堂飲料教育。說起來男友跟他老爸也都是奇葩之類的人物,男友的口音也不是曼城口音也不是yorkshire,他老爸更是曼城混蘇格蘭跟混不知道哪裡...昨天晚上問我have you eaten more properly today?我硬生生聽成have you seen any more properties today?全家笑成一團的時候老爸幽幽的說以前老媽也是困惑很久不知道他在講啥...兒子更是到現在有時候要聽懂他講話還有difficulty。



         茶啊,英國人真的很愛tea。咳嗽,tea;淋雨,tea;下班,tea;起床,tea;哭完,tea;笑完,tea;感冒,tea;吃飯前,tea;吃完飯,還是tea...。問要不要喝茶,除了以前學的would you like a cup of tea? do you want a cup of tea?還有更妙的說法:wanna (want a) brew/cuppa?



        因為喝茶要brew,燒水,所以要不要燒水,要不要喝杯熱的,自然而然就成了茶的代名詞。至於cuppa,顯然是cup of的縮減。根本連cup of什麼都不用講了,直接就是tea的代名詞。



        英國人排名第二的飲料應該是500多cc的大杯啤酒。動輒就被問wanna go have a pint?



        台灣啊,啤酒就是beer,頂多就是生啤酒這種分別。英國名目就多了:lager,ale,ale還分bitter,stout...另外加上各種cider蘋果酒。至於lager/ale還有分是draught是bottle是can的差別。至於什麼是哪種,我除了知道Stella跟1664是lager,Newcastle有brown ale,還有Guinness是stout之外(很多還是老爸講了兩三次才搞懂),什麼是哪個,差別又在哪裡,還是一點都沒概念。



         其實人家wanna have a pint問的就是要不要出去喝一杯,跟台灣的用法滿像的。不過跟台灣比起來,英國喝一杯的場合實在是平易近人很多;在平日晚上九點跟假日晚上七點以前,英國喝一杯的場合還是合家歡的場合。到現在有時候,男友在pub打工,有時候跟著去的時候會看到爸媽坐在座位上聊天,打發跟吧台一樣高的小朋友去買一杯啤酒。看到小朋友在pub裡面晃蕩來去我還是很不習慣。



         另外很受不了的一點。英國常常雨連連,紐卡有時候一連下個三天雨我都快要抓狂,卻聽說Newcastle竟然是英國最乾燥的地區。這個月搬到曼城來,原本還沒啥警覺心的我那天跟男友媽媽聊天才發現,曼城原來是英國雨都!!



         上個星期整個禮拜大晴天,搞的心情很好的我面對這個星期這兩天陰森森冷風颼颼狂下雨的天,一點心理準備都沒有。看來雨傘又要恢復成必需品。

Saturday, 30 August 2008

Ending / Beginning


        情緒很複雜啊,就這麼躊躇了兩天,不知從何說起。



        紐卡兩年的生活,正式倒數計時;只剩一天了。兩年同學認識的小妞們早已紛飛,一個個回台灣回中國的回家了、出去玩的到處跑了。



        這兩天,走在城裡,總是對著熟悉的一切,默默的不捨。看著習慣的景色微笑,卻總有股想掉淚的感覺。



        每每經過Zona窗口總回想起第一年一起喝酒聊天的情景。走過Leazes Park總是想著第一年來到這裡的新鮮感。然後在城裡Monument廣場邊,窩在Starbucks外面看著人來人往的景象,聽著熟悉的Geordie口音。



        Newcastle雖然不是像London那樣的大都會,不像Manchester那樣現代化;但畢竟是我這兩年的家。



        該有的,都在附近。逛街的、買菜的、泡書店的、窩咖啡的、把酒言歡的、跳舞盡興的。頂多,一趟5分鐘的火車跑去Metro Centre。還有,一堆的公園。有兔子、有牛、有尖叫歡笑的孩子們。好近好近的藍天,好美好美的星夜。



        小奧說,當作新的冒險展開吧。



        雖然知道,但畢竟還是有,像當初背向著爸媽踏出海關,頭也不敢回的感傷。台北有的是親情的牽絆,紐卡有的是獨立生活的記憶吧。憶起2006年聖誕回到出生地Karlsruhe時,那種奇妙的陌生與熟悉的交織;於是隔著一大片陸地,我跟抵達台灣的Zona約定要再一起回紐卡看看改變了多少。



        淚,畢竟還是滴落。

Thursday, 28 August 2008

舊地重遊


        上次來到Durham,是在2006年。帶著K、多、娃跟雪碧一起,在秋天的週末往Newcastle城外探險。



        學期結束後的日本交流協會party雖也在這裡舉辦;抵達時店都關了、天已黑,從頭到尾又都在船上聊天。



        於是,在送走Maggie,跟Zona道別之後,兩年後的昨日,我拉著Cal的手搭上前往Durham的火車。算是老天賞臉,藍天白雲的,天氣晴。



        舊地重遊,很奇妙的感覺。兩人漫步在城裡,逛了逛室內市場,買了長的像水煎包的Garlic Dough...其實就是小小的香蒜烤麵糰,但因為放在鐵盤上,又灑上香料,讓我真的一度有看到迷你版水煎包的錯覺。兩人一邊吃著零嘴,一邊在城裡晃了一圈。然後東瞧瞧西看看的向著Cathedral走去。



        一路上,好多奇妙的回憶。



        憶起上回來到這裡時正好碰到周末市集,K她們開心的跟各家小販合照留念。Durham小店風情也讓我們愛不釋手的每間店都鑽了進去瞧瞧摸摸看看。這回來到這,廣場上只有賣傳統冰淇淋的老先生(男友自然是跑去捧場)。好多小店已經不是以往記得的樣子,跟男友開心的說下個拐角有間特色店的時候發現門上貼著不知道幾個月前的closing down sale海報;想起秋天來時,有一棟房子上爬滿了藤蔓,紅豔豔的,好有風情呢...,記錯位置沒看到時還有點失望:連這個都沒了嗎?



        結果是隔壁棟。只是夏末,葉子都還綠的發亮呢。



        晃進教堂,我照例要了50p去點了盞蠟燭,祈求親友平安,加上兩個小妞的旅途順利。然後開始了重頭戲,付錢爬樓梯。

                

        已經不記得兩年前,上教堂頂端是多少錢了。兩人經過收銀的阿嬤審核過鞋子適合爬樓梯,再三保證包包背在身上沒有問題,開始艱鉅的任務:爬上325階的高塔。



        一開始,是寬廣的樓梯,男友還興奮的說:我們來比賽。然後自己快樂的往前跑了十來階。



        雖然是整整兩年前,當初爬的氣喘吁吁的記憶猶新。堅決的搖頭說:要跑你自己跑。果然,跑不到一分鐘男友就說:我累了。我笑著說,天,一半都沒到耶...你現在就累啦?



        遇上下塔的喬地人,鼓勵的跟我們說:It's tiring now that you are not there yet...but the view up there is absolutely spectacular!



        對著這,已經接近鄉音的親切感,我笑了:I know...I've been up there...it's this part that  I don't like!我討厭爬樓梯嘛!!



        到了中間點的長廊,男友一臉不相信的問:到了嗎??到了嗎?還是只是中間而已?我笑了,回說才到一半而已啦...順道問了聲,確定他沒有幽閉恐懼症。



        還站在那喘氣的當下,他一頭往前鑽了去,一會又折回來說:往哪走?



        "你走的方向沒錯啊,怎麼回來了?"



        "喔"



        然後在我開始爬上窄窄的樓梯時,他在我身後說:這裡窄好多。



        "我不是跟你說過了?"

        

        "我知道啊,不過剛剛那些那麼寬,我以為都這樣。"



        繼續往上爬,在剩下五分之一高度的時候,忍不住在窗檯邊休息了一下。



        男友開口抱怨:還要多久啊?



        我說,快了...剩下一點點...大概20幾階吧?



        他一臉不相信的,懷疑我不是說我兩年前來過的,怎麼可能記得那麼清楚...當下自己也有點懷疑啊,自己是不是記錯了呢?要說鼓勵也未免太篤定了。



        沒想到,我還記對了。真不愧是小奧說的,天知道我腦袋幹嘛用的。



        塔頂的風好大,男友的T恤都一直被吹起。我倆在塔頂吹風聊天,休息夠了才下樓。



        Durham的景點已經看的差不多,我倆慢慢往回走。經過pub跑進去,我點了杯咖啡,他要了瓶sminoff ice,硬是攤在人家沙發上惡狠狠的休息了一下。過去三天我走路的量,絕對有超過之前趕論文的那兩個星期...



        回家前跑去Next買了頂新的帽子,算是犒賞自己。然後在回到紐卡時,又跑去Sansbury買了好好喝的傳統Lemonade。








        標籤上說,裡面有水蜜桃汁、檸檬汁、生薑跟其他香料。不很甜,而且瓶子超可愛的。

Thursday, 21 August 2008

再講英國


       雖然正在忙著論文的最後階段,今天買的一包洋芋片倒是讓我想到點東西。



       所以上來雜雜唸一下。



       話說印度人、巴基斯坦人跟中東人在英國的影響越來越大了。



       先是街頭巷尾的chippy(薯條店,也就是英國當地的小吃店...都是油炸食物為主)、pizza店幾乎都是印巴人開的,現在連薯片都有印巴口味了。暨那天下曼城在火車上吃的羊肉咖哩口味(還滿好吃的...不過我本來就不怕吃羊肉),今天在新家方圓百里內唯二的一家小店裡看到檸檬辣椒口味。



       我本來就愛酸酸辣辣的口味(泰國泡麵大概是我唯一會沒事去中國商店裡買的東西),所以買了一包來嚐嚐看。一邊吃一邊改翻譯,結果就變成又看別的東西去:洋芋片的包裝袋。上面寫著,Walkers是一家包容多種文化跟食物口味的公司,所以開發出這個新口味。



       重點倒不是這個政治正確性的問題。



       而是寫的這是亞洲口味,Asian。這讓我想起兩年前剛開始上課的時候,高級英文的老師說了這個國家的Asian亞洲人指的都是印度、巴基斯坦、中東這種,中南亞地區的人。



       華人(中國人、台灣人)被獨立一個種族,叫Chinese。



       中國的、日本的;這種比較東亞的東西,被稱作Oriental,東方的。



       所以在這裡看到Asia,往往很難有什麼親切感。講的都是印度那一帶的東西。



       這裡的麥當勞這一陣子倒是在賣東方口味...應該說,中國口味;出了糖醋雞排堡這種很妙的東西。對雞堡興趣不大,倒是春捲很吸引我,所以那天慫恿男友買來嚐嚐看。








       包裝很可愛,口味嘛...



       只能說我當下決定一定要找機會帶男友回台灣好好吃一頓台灣的食物。

Thursday, 7 August 2008

英國婚禮


        不知道是這場特別混亂,還是本來就應該這麼混亂。男友同母異父的哥哥結婚,早在兩個月前我就被邀請參加。



       一直到婚禮前一天,我們好不容易才逛到男友喜歡的新皮鞋。回到家他媽媽還緊張了一下說「我忘記提醒你買皮鞋」。他白了白眼,笑著偷瞄了我一眼;天知道我已經接連唸他唸了三天,每回出門都拉著他去逛男鞋。



       婚禮當天早上,他跑去打工。前一晚他老爸就千叮嚀萬交代,叫我要早早起床梳洗打扮完畢,降子他打完工一回家就可以洗澡換衣服準備出門去盡伴郎義務。原本打算賴到十點左右的我九點多被他打電話回來查勤...只好起床梳洗下樓去跟媽媽聊天。



       兩天前的晚上我才知道原來哥哥姊姊都同母異父。聽到他爸爸的諄諄交代說要準時要幹嘛...就覺得他爸爸真的當作是自己兒子的事情在辦。



       跟他媽媽聊天時提到要搬到曼城的事情,自然就提起男友說要跟我一起住的事情。結果哩...他老兄從頭到尾沒跟父母提過這件事情。一整個尷尬...



       中午左右他回到家,衝進浴室洗澡時我趁機換了衣服,化了淡妝。他換衣服時我已經閒閒的在玩相機。等他換好衣服,他爸爸拿出相機一臉詭異的叫他去敲隔壁的門,跟他們說聲好,順便把我介紹給人家。



       傻眼...關我什麼事啊?



       我們兩個就真的傻傻的,什麼都不知道的跑去敲人家的門...也不知道要說什麼只好微笑,點頭應付。回到家他老爸才說原來人家有給新人賀卡...阿哩咧...要講啊...降至少我們也知道要說謝謝。



       結果搞半天我們只是跑去給鄰居看盛裝打扮,連聲謝也沒講。



       然後他爸爸就拉著他興匆匆急忙忙的出門去了,留下我跟男友媽媽在家閒閒等計程車,還有要一起搭計程車的舅舅和他女友。他媽媽想到忘記買要灑的五彩碎紙...趕忙跑出去,我趁機補了補已經有點花掉的妝。電話響了幾次,我不好意思接。等媽媽回來跟她一說,媽媽趕緊回撥,發現是男友打來的。搞半天他緊張大師換好衣服就跑了,錢、鑰匙跟手機都丟在家。說要請我幫忙拿去;硬是把小包包塞到快要爆。



       等到舅舅來了,還等計程車等了將近半小時。



       到了婚禮儀式會場,原本想說不好意思坐在太前面,卻被他幾個姊姊和他爸媽敦促著往前坐。莫名的,我竟然坐到新人親屬的第二排。一整個...我只見過他哥哥一次面耶...那次見面還不知道那是哥哥,當作是逛街碰到朋友。他們聊他們的,我也沒仔細聽講些什麼;事後人都走了問男友那誰啊,他說「我哥」。我傻眼大概半小時以上吧。



       儀式算是很簡單,跟電影裡面差不多。就是根據法律上要宣示自己有權利結婚,所以要跟公證官念一段文字;然後列席親友沒有異議的情況下,雙方宣示要互相照顧、相守等等等。交換戒指之後,公證官再念一段新人自選的,算是誓辭吧。大意是說婚禮不是愛情的結束,而是延續。每天要記得說我愛你,每天要擁抱等等。



       然後就是新人簽署結婚證書,伴郎伴娘作為證人也畫押。接下來就是攝影師照相時間;也就是說,新人跟龐大親友團被簇擁著,從這裡到那裡排排站的不停照相。男友不時跑來問我有沒有問題,因為我誰都不認識的通常都選擇站到遠遠的地方去。



       大概摸摸弄弄半小時以後,一夥人鑽進迷你巴士裡面搭車前往喜宴會場:郊外的高爾夫球俱樂部。喜筵桌次排成E型,一豎的地方是主桌,男方家屬坐在二號桌中間的橫槓上,主桌正前方赫然是伴郎跟女伴的位置。



       當下好想偷偷去換名牌喔...



       E型的桌子上菜就很麻煩了,搞的往往主桌已經吃完一道菜了,我們其他桌次的客人還在等上菜。所以一頓三道菜色的中餐,我們前前後後吃掉大概一個多小時。斟酒分發香檳又花上半小時,等到男友要致詞,他的講詞又幾乎被女方家長講光光;已經很緊張的他更是緊張到語無倫次。



       致完詞,敬完酒,大家又被簇擁著跑到後面草坪上拍照。第一個反應是攝影師是傻的,說實話;早上剛下過雨,女生幾乎全穿高跟鞋。草坪的泥土濕濕軟軟,一腳踩下去鞋跟就卡在泥巴地裡。不習慣墊著腳尖穿高跟鞋的我,動不動攀著男友的肩,尖叫著拔鞋跟。



       趁著我們在外面照相的當下,工作人員把裡面的大宴會桌改成小方桌擺設,DJ架好器材。當場成了個跳舞喝酒聊天的場合。



       簡單的說很多時候我們完全不知道什麼事情發生了;例如當他老爸醉醺醺的大聲要我be a part of the family;例如當他媽開始裡裡外外的到處找好像被老爸冒犯到的,舅舅的女友;例如當男友被敦促著要去教DJ請新人開舞卻被告知要再等半小時;例如當新生小侄兒開始嚎啕大哭大夥輪流逗小鬼;例如突然之間二姐的男友開始恐嚇要跟老爸打架;例如瞬間新郎的老爸被工作人員因為太醉請出會場;例如當莫名的小鬼開始搶我原本要帶回家的汽球,還跟媽媽勒索到一鎊才勉強把糖果還給我。



       下星期還有一場婚禮要參加,我大概有點心理準備了...

Monday, 14 July 2008

國外的吃


       不知道跟我小時候在德國長大有沒有關係。但是出國這兩年來,我(在歐洲)去中國餐廳或者叫中餐外賣的次數,大概一隻手就可以數完了。



       喔,加一兩隻手指吧。



       英國菜,雖然真的是有夠平淡無奇,近年來算是努力向歐洲大陸看齊,所以還算可以接受。真的想念中國味,自己買材料,切切弄弄大火快炒,也算是有模有樣。



       有時在外面,買個三明治墊個肚子、啃個sub,也就飽了。真的想吃熱的就點碗熱湯配兩塊麵包,一樣飽飽的。



       算是非常好養吧。



       不過就事論事的說,同樣身在歐洲,這兩年假日在歐洲大陸闖盪的時候就常常感嘆歐洲大陸上的食物實在是比英國的好吃、多樣。英國不是把菜全部一起燉到看不出來什麼是什麼,就是把青菜煮到死掉之後又死掉一次,配上烤肉(雞豬牛),一堆馬鈴薯製品(烤的、炸的、壓成泥的),算是打發了。再不然就是一堆的派、quiche、pastry,配上水煮青豆或詭異莫名的沙拉。或者最常聽說的就是肥肥短短的chips,加上油滋滋的大塊炸魚,fish 'n chips。



       實在是,寫到這裡自己都覺得不好吃。



       其實英國人很受外來文化影響,除了chips是自家的,跟美國fries一樣什麼都可以配之外,kebab是中東來的、curry是印度來的、pizza是義大利來的。以上是英國人熱愛的食物。



       雖然都是印巴人的店在賣。



        (印巴統稱皮膚顏色偏深,不是印度巴基斯坦就是中東來的,穆斯林人們,陸仔們告訴我們他們全叫阿叉...總覺得阿叉好像跟"洋鬼子"、"小日本鬼子"一樣是不好的意思,所以我都以偏概全的叫印巴。)



       話說我去男友家這麼幾次,他娘煮的東西算是很好吃的。也曾經出現過那種一大盤滿滿的,堆滿死透的cabbage、水煮胡蘿蔔、無味的切片烤雞胸肉(媽啦...為啥愛吃不 好吃的部位啊...)、加上馬鈴薯泥還有肥油烤馬鈴薯,的所謂豐盛純英式大餐。



       加上gravy(調味肉汁)以及白胡椒粉,吃的我...(除了烤洋芋好吃到我愛之外,其他的東西真是很想跟他媽媽講...我看著就飽了。)他爹還曾問我要不要吃燉兔子。



       實在很想跟他說,家常菜就好了,不用為我特別張羅這種有的沒的。只好很天兵的回答我養過兔子,兔子是可愛的寵物,所以不吃。他老爸還問我那可愛的小雞小鴨我吃不吃?鴨肉啊...英國賣好貴說,不然我還真的非常想吃...(這句話在心裡OS,怎麼可能講出來。)



       去年底回台灣啊,我想念最多的竟然是日本菜。生魚片、壽司之類。



       拉著小奧跑一趟平價爭鮮不夠,還強迫他跨年夜跟我們去吃高價Dozo。加上劉老爺請的麻辣鍋、工程部請的泰國菜、同事請的羊肉爐、跟國中死黨去吃的小吃,老媽張羅來的烤鴨...好像正統中菜沒吃到哩...(到現在還在殘念豬血糕跟甜不辣...)



       每次離開英國就是增肥,回英國就是減肥;果然有道理可循。



       為英國食物平反一下,其實英國人吃義大利麵的比例普便偏高;這種東西要做到難吃真的有其困難度。有海產的城鎮會賣魚排,有時薄油煎、有時烤、偶爾水煮,都相當好吃(也相當貴)。英國pub賣的食物一般都算好吃,尤其他們各家的burger一個一個在比誰家的大,我男友超愛。咖啡店常常打發的簡餐各式panini也非常可口。



       之後貼食譜喔。

Sunday, 13 July 2008

Parade


       話說護士那天看完五分鐘叫我去買成藥吃。



       吃了兩天沒好我又跑回去給護士看,這次說有輕微發炎,開了張藥單給我。結果是抗生素,比我吃的成藥還貴。護士說,我吃的藥沒有醫師處方的(也就是說沒有更強的藥),要吃上好一陣子才會好也是可能的。(總覺得,我可能耳朵爛掉了他們才會比較有危機意識。不過,才吃兩天藥就指望他好,之前又拖三個星期不看醫生,我也是很奧客的病人...)



       預約了下週去複診,卻發現大概每盒藥量就三天。今天又是星期六,雖然藥量還夠明天,星期天Boots應該是沒開門的,星期一就停藥了。



       於是上街買藥。正好圖書館催我還書,就順道繞過去。



       加上中餐沒吃,想要炒個沙茶炒麵。



       八月份男友家裡有兩場婚禮,理所當然的他跟他爸媽都叫我參加。為了下個月穿衣服好看,最近都是中午一頓正餐,晚餐吃水果那種低熱量的東西。(早餐?睡掉啦...每天熬夜趕翻譯...哪有辦法一早爬起來就為了吃?)



       出門前又想著,最近為了減肥晚餐都只吃水果,小小無聊。搞點味增湯喝吧?順道再去買塊豆腐。(還是要堅持低熱量的東西。)



       於是決定順道繞進中國商店。這樣一來就要去領錢了。



       然後從圖書館經過Civic Centre的時候,聽到哨音不停、鼓聲不絕。忍不住好奇的瞧了一下。



      



       就看到遠處好多人在集合,很顯眼的螢光色。



       然後走到街口,才發現原來是Gay Proud Parade。才剛剛好要出發而已。



       過的是同一條馬路,所以一起走了一小段。



      



       聽說今天整天就我出門的這兩個小時大晴天。



       看到上面那張圖沒有?一群女生手上拿的是超大的彩虹旗唷!遊行隊伍裡面還有Drag Queens,老奶奶(老先生到沒看到),兩個媽牽著一個孩子全家一起上街頭。



       其實走在街上,看到街上行人對遊行隊伍微笑、鼓掌、叫好...情不自覺的就微笑了起來。突然覺得好感動。



       Newcastle真的是個很包容的城市。



       不但尊重同性戀、異性戀;也尊重各個不同的民族;除了中國城,聽說也有小印度。更不要說,很多人看到你不是英國臉孔,第一反應都是刻意放慢語速,努力咬字標準。就怕讓你覺得被冷落、被忽視。滿口Geordie的"老土",對我們這種外來者更是親切。



       連喝醉酒的男女,以往看到我們也是很興奮的衝過來"你好!你好! I know hello in Chinese, 你好。"或者秀出手臂上大大的"史蒂芬"刺青等著我們叫他Steven。



       今天意外碰到這場遊行,讓我超感謝過去這兩年是在Newcastle,這個這麼懂得包容的小城生活。



       因為不知道有遊行,我不像某些路人拿的出相機。只好用手機草草拍了幾張。同志遊行,雖然在台灣也辦過,但多數人都是帶著面具躲躲藏藏的。像這樣,同志非同志並肩走在一起,驕傲的在太陽下接受群眾歡呼,要等到什麼時候呢?

Saturday, 12 July 2008

無頭醫生慘案


       自從上次感冒(上半年感冒幾乎是沒有斷過,頂多恢復一週,然後繼續感冒...也算是創新紀錄Orz),好不容易拖到六月底,好了。



       有天睡醒突然發現,右耳有點被塞住,像是飛機要起飛的時候的感覺。



       向來就是大病小痛不拖到自己會害怕不去看醫生的。何況依照往例這種感覺多打幾個哈欠就會消失的,所以沒去管。



       上星期男友來,問我耳朵好點沒,被唸唸唸,說要看醫生要看醫生。想當然爾,我沒有怎麼搭理他,嘻嘻哈哈的,敷衍過去。一天中午去Alnwick野餐的路上打了個大哈欠,突然通了點,還很開心的說好了好了。



       結果,大概到了傍晚,就又恢復原狀。



       拖拖拖,到了這個星期。終於有點受不了了,於是跑去學校旁邊的Medical Centre去想要掛號。



       哪知道看醫生還不能只報醫療卡號碼,非要有註冊在那裡才可以。



       我的醫療卡,收到整整一年多沒掉,搬家之後就沒找到過;天真的想說,我重新註冊總可以吧。結果Medical Centre的護士叫我去查我原本的醫生是誰,只好認命的問怎麼查。她消失半天,拿給我一個電話號碼說打去報醫療卡號就可以了。



       想說速戰速決算了,跑去學校後面的大醫院RVI去找個急診什麼的來看一下。好不容易找到一個receptionist,他跟我說,RVI沒有A&E Centre(Accident and Emergency Centre,也就是所謂急診室),只有一間Minor Injuries的walk-in centre。不過準四點下班。而且而且,他們沒有看耳朵的醫生!



       什麼病院啊這是...



       當時已經四點多,於是只好回家。手上拿的電話,也不是免付費,估計也在準備下班了,所以隔天再打。



       隔天一早打過去人家說這是機密資料,不可以透過電話告知。媽啦...只是個醫生名字耶...機密...我說人家護士說可以,電話那頭說"這是錯誤資訊"。我已經開始Orz...



       更妙的是call centre跟我說"你就寫unknown就好啦"。一整個五體投地...我昨天就"不知道",護士叫我查;你現在還叫我寫不知道?!?!我是無頭蒼蠅嗎現在?



       於是跑去RVI的Walk-in centre,問她們可不可以幫忙看看算了,省得麻煩。得到很天兵的答案是可以幫忙看,頂多只能跟我說有問題沒問題,剩下還是要我自己的醫生弄。阿哩咧...這樣給你們看看好笑的喔...



       我只好老實招供說,我卡也掉了、也忘記跟誰註冊的,怎麼辦?大醫院的護士查半天,給我跟昨天一模一樣的電話號碼。



       已經開始有,我不但是無頭蒼蠅,而且還在狂撞玻璃的感覺。



       於是,大冒險開始了,技窮到直接跟我說"You are beyond me then"的護士直接用猜的說,你是不是跟某某medical group註冊的?學校一般新生都是他們。



       聽起來,還滿耳熟的。



       於是她又翻翻找找十來分鐘,抄起那間診所的住址電話。既然有了地址,我就順口問了一下,大概在哪裡? "I have no idea to be honest..., I know it's in town, but where exactly I cannot tell, I've never been."我也知道in town啊...



       護士後來很好心的說,你找張地圖查查看。....這,簡直是...世紀無敵大‧廢‧言!!!



       後來走在街上無力的自哀自憐的時候,想到好像曾經經過這家診所。於是豁出去,想說去找找看...沒找到老娘除非去遠方的General Hospital掛急診不看醫生了。



       結果,還真被我找到了!!!



       我超興奮的跑去要掛號,結果櫃檯的護士跟我說"You are no longer registered with us anymore."



       晴天霹靂..."....anymore?"



       結果,似乎是他們寄了幾封信去我的學校宿舍地址,沒人收件,他們就把我除名了。搞半天,我辛辛苦苦無頭蒼蠅闖蕩了兩天,都是白費的。

   

       無力的問,我總可以重新、當場註冊吧?護士搖頭。我青筋都要爆出來,凶巴巴的問為什麼?結果說要護照,才能當身份證明。學生證不行嗎?!?!她看了半天,說ok啦,表格拿去填一填。



       填完,交給她,竟然就要打發我走了!!!!我幾乎是哀嚎出聲說我要看診...



       結果等了二十分鐘,進了看診間不到五分鐘就被打發去街上買成藥。



       靠!

Sunday, 22 June 2008

To & Past


        噹噹噹噹,英文教學。我個人很喜歡的用法,時間問題。



       首先,基本的,一個小時60分鐘,半個小時30分鐘,那麼四分之一小時,也就是quarter hour,是多少?答案是,15分鐘,一刻鐘。



       是滴是滴,老外也有一刻鐘這種觀念,就是四個quarter組成one hour。跟美金的quarter概念一樣,四分之一;只不過美金的話就是25美分,因為100 cent是1個dollar嘛。



       (說起來,老美真懶。一樣是100 pence等於一個pound,英國人就很認命的pence跟pound乖乖換算;美國人就要搞一堆簡稱quarter、dime、nickle...)



       回到時間問題。我們在學校課本學的報時方法,其實非常無趣。



       現在時間20點22分,The time now is 20:22 (更無聊一點的就20 o'clock 22 minutes)。



       o'clock到底什麼意思?課本只說幾點鐘。大家看過幾個英文單字有那個點卡在中間的?其實那明明是表示"這是一個縮簡語"。也就是說,他是把一個長的詞彙縮短的簡寫。所以,o'代表的是of the;o'clock指的是of the clock,意思是according to the clock。



       簡單說就是根據時鐘看來是幾點。



       來到英國之後我很喜歡英國人講時間的方式。我想美國人應該也差不多。



       上面這個20點22分,英國人比較常講22 past 20,簡單明瞭。



        哩咧,22怎麼會超過20?



       人家說的其實是,20點又22分鐘。



       那差22分鐘呢?就用to囉,22 to 20。



       To 跟 past中間如何區分?跟我們老中的觀念一樣,就是半小時囉。半小時以前用past前一個小時,半小時到了之後用to下一個小時。至於半小時本身,用past前一個小時或to下一個小時都一樣意義,所以看自己高興。如果硬要堅持的話,非要講45past 10也沒人說你不對。



       講的時間前後小時沒有變動,只有分鐘數不一樣,後面那個數子就省略了。如果整個句子時間邏輯是連貫的,更是絕妙。



        I woke up at quarter past eight, took a shower and had some breakfast, and it was five to nine already. I had to rush to the bus station 'cause the bus a two past would get me to work at half past sharp.



       這句寫成中文再讓國中生翻譯又會變的更加落落長。



       絕妙之處在於,還可以更短!



        I woke up at quarter past eight, took a shower and some breakfast, and it was already five to! I had to rush to the bus 'cause the one at two past would get me to work at half past sharp.



       講英文突然變成邏輯推理。比起無聊的"現在時刻8點22分,嗶"要有趣的多。

Saturday, 22 March 2008

Heidelberg Again


        I'm currently in the youth hostel of Heidelberg, Germany. 



        Using a very confusing german keyboard and writing something on my blog that's currently just a line of little empty blocks.



        I only arrived yesterday and today i took a stroll in the old town. Last time i was here was in the summer with my parents. 



        Nowadays Germany isn't really interesting to me anymore. The only good thing i got out of it is my German has improved to the point that i can actually, even if studdering, mumble a couple sentences in pure German to get what i need: information, change, food, directions, stamps and so on.



        Germans don't speak english for some reason. Yet if you go on the street and watch the signs, listen to the music they play...it's all English. Orz



        Anyway, tomorrow is Josie's wedding day and my best friend Olivia's engagement day in Taiwan. Wishing them both a happy ever after life. I'm off to Barcelona on Tuesday.


Sunday, 2 March 2008

Places I've visited


        Facebook上面有個功能倒是我覺得滿過癮的。



        就是列出個人去旅遊過的世界各地。



        原本我是用「我去過的國家」,但後來發現更有成就感的是一個叫做「我去過的城市」的功能。



        呼呼,密密麻麻咧...




       上面這六個是我去過最喜歡的城市;其實剛剛被我改成一共七個,要加上Karlsruhe, Germany。所以你就會發現,其中三個城市上榜的原因是因為是我的家咩~



       目前統計起來,我去過16個國家的46個城市唷!然後,三月以後就會加上第47個,巴塞隆納!!

Friday, 29 February 2008

風太大


       不知道現在的淡江,還有沒有這番景象;航太週的時候,一顆形似氣船的大氣球高高飄在科館前的天空,隨風搖擺。據說,暱稱叫做「風太大」(豐泰號?)。



       當初每年看到,總跟同學私底下抱怨航太系幹嘛不出鑰匙圈?超可愛的啦!!



       大家一定都聽過上學途中被風吹到向後走,結果轉身要回家反而走到學校的笑話吧?



       ......這根本不是笑話!!!!



       最近風大的要死,常常半夜聽到窗外呼呼作響,誤以為英國在作風颱。白天出門頭髮被吹成瘋女十八年更是稀鬆平常;反正滿街都是,也就比較沒所謂。



       今天下午有場就業座談會,因為想要在英國工作,想說雖然不是一心朝向專職譯者的道路前進,去聽聽參考一下也好。



       於是上午下了課,回家弄了中餐休息一下,到一點多往學校方向前進。結果走在路上,一整個風大到總覺得有小碎石在飛舞,因為我至少被打到四五次!!到了一個路口更是傻眼的卡在路正當中動彈不得,前後大概整整一分多鐘;想要往前走,風卻吹到我只能艱難的,往旁邊跨了一步。



       開什麼玩笑啊!?!?



       我的身材,絕對是過重的耶!!!當下想著小奧在這裡的話應該已經飛起來不知道上哪去了。Orz



       好不容易到了會場,卻被同學告知會談被延到三點鐘。傻眼的想說三點鐘有事,請同學幫忙錄音;想說回家路上繞進城裡買洗髮精潤髮乳吧。於是在圖書館前向城裡的方向轉彎,走了兩步迎面而來的風吹的我眼淚直飆。

      

       當下決定放棄,回家。



       剛剛查了一下現在的瞬間風速,竟然上看80幾公里......



       有圖為證:







       來個update,下午六點鐘...風速已經變成上看90幾公里...嚇死人了喔...



      

Thursday, 28 February 2008

春天躲在轉角


        星期三上完口譯課,還有整整三小時才到跟翻譯研究老師討論暑期論文的主題的時間。



        跑去銀行跟櫃台盧了半天辦簽證需要的銀行證明,我漫步在大街上,無聊的這家店鑽進去看看、那家店跑進去晃一圈。然後終於決定回家弄點東西吃,休息一下整理自己的想法好跟老師討論。



        省得到時候坐著大眼瞪小眼。



        決定走米爾頓街,其實就是從隔壁大學的校園旁邊繞往回家方向,然後穿越一個住宅區的後院,斜斜的切向家門口的道路。



        手上提著又敗家買的春裝(順道一提,今年英國的春天至少街上應該非常粉嫩才對;每家店都賣的衣服顏色都超可愛的),我心情算是很好的在散步。



        結果切進米爾頓草坪(Milton Green)的時候,意外看到下面這幅景色。





        剛開始還沒意識到,只是覺得雖然風冷冷的,天氣倒是真的很好很好很好。再往前走兩步,才突然發現,哎呀,是櫻花樹。



        滿滿的,小小的櫻花,迎著陽光頂著風。





        忍不住神經病一樣對著人家家後院的樹開始照相,還很獻寶的傳給朋友看。



        雖然涼涼的,我發現春天躲在轉角。